“寡姐”、“卷福”、“绿魔”、“阿甘”……提起这些巨星,你或许会以为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最新一部漫威大片。然而,事实远比漫威电影更加离奇惊人!就连全球票房女王“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也只在这部片中客串了不到十分钟的配角。
那么,究竟是谁,拥有比整个好莱坞还要耀眼的星光,能够召集众多巨星为其作品服务?答案是——韦斯·安德森。这位被誉为“鬼才导演”的韦斯,以极致的画面美学闻名全球,比如那部被称为“每一帧都是壁纸”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而他今年在戛纳电影节提名的新作,同样延续了他标志性的视觉风格。
但这一次,韦斯·安德森似乎遭遇了滑铁卢。
展开剩余82%《腓尼基计划》(The Phoenician Scheme)是韦斯·安德森的第13部长片作品,入围了2025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已于美国于2025年6月6日上映。影片由韦斯·安德森携手罗曼·科波拉共同编剧,主演阵容豪华,包括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米娅·塞普雷顿、迈克尔·塞拉、汤姆·汉克斯、布莱恩·克兰斯顿等大咖云集,堪称星光熠熠。
故事围绕一位欧洲顶级富豪“扎扎”及其女儿莉赛尔展开。作为一个利益至上的商业操盘手,扎扎在多次暗杀阴谋中幸存后,决定将“腓尼基计划”交由女儿继承。父女二人与家庭教师一同踏上拜访各路投资方,筹集资金填补计划漏洞的漫长旅程。影片采用公路片结构,分为五个章节,每个阶段仿佛闯关游戏中的关卡,逐步推动“腓尼基计划”的进展。
相比韦斯此前宏大叙事的《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腓尼基计划》的故事更为简洁朴实,易于理解。但正因如此,影片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复杂政治元素被一层童话般的“糖衣炮弹”所掩盖,显得模糊不清。
这条旅途远非平静。各国政府的抵制、刺杀阴谋、身份成谜的教师,以及半路出现的神秘组织轮番登场,令“腓尼基计划”充满危机。枪战、流血、坠机、以命换钱的激烈冲突使得影片首次加入韦斯作品中罕见的血腥暴力元素。坠机时的腰斩、徒手抠弹、单手捧内脏等场景令人震撼,而这一切在韦斯·安德森一贯的兰迪色系和精致对称构图的映衬下,诡异地形成荒诞闹剧般的反差,甚至带有浓厚的cult风格。
在这种杂糅风格中,韦斯的标志性黑色幽默与淡淡无厘头感依然显而易见。“炸弹还有18分钟爆炸。”“很好,我们十分钟后降落。”这类冷幽默贯穿始终。影片结尾,父亲扎扎凭借一声“Myself, I feel very safe”幸运地击败了幕后黑手弟弟努巴尔。当努巴尔手握手榴弹,在“腓尼基计划”的模型上引爆炸弹时,之前的任务、利益、资本主义及政治权力体系也在冷幽默中被轻轻化解。
影片最终回归温馨的家庭剧落点。一直因母亲去世而对冷酷资本家父亲充满疑虑的莉赛尔,终于看到父亲冷漠外表下的温情,二人和解,过上朴实平淡的生活。可这一温情落幕,也暴露了《腓尼基计划》最大的缺陷:主题杂乱,表达模糊。
韦斯·安德森一向以带有强烈个人价值倾向和政治思考的作品著称,从《布达佩斯大饭店》怀旧旧时代,到《月升王国》礼赞青春,再到《法兰西特派》批判流行文化和媒体,《腓尼基计划》却显得空洞无力。观众难以从扎扎这个复杂角色身上洞察时代背景,更难在反对势力中看到深层的集体主义侵害。影片尝试讽刺政体,呼吁维护劳动者,对资本主义表达不满,怀念历史与艺术,但所有这些都止步于表面,成了画面装饰。
即便父女情感线最为清晰,也陷入了俗套的赎罪叙事。虽然“天堂审判”般的黑白幻想场景试图表现扎扎内心的挣扎和对人性的呼唤,终究未能突破形式桎梏。正如豆瓣上一句评论所说:“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如果唤不起一种爱,就会显得非常机械。”
这种“机械感”不仅体现在故事和人物上,也渗透到画面和表演。众所周知,韦斯的视觉极致华丽,但当剧本薄弱时,这些美学便失去深度。华丽置景、夸张色彩、整齐构图,《腓尼基计划》更像是一场平面装置艺术展览,而非真正的电影叙事。观众在视觉冲击中疲惫不堪。
说回星光璀璨的演员阵容,韦斯·安德森一贯喜用大牌演员,却在本片中将他们变成了机械化的“工具人”。汤姆·汉克斯、斯嘉丽·约翰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巨星,都沦为没有情感起伏、表情呆板的“冰冷扑克脸”,只在必要时刻出场,缺乏生命力。演员的主动性被限制,反映出导演风格对演员个性的压制。
总体而言,《腓尼基计划》在韦斯·安德森作品中极具辨识度,优缺点并存。喜爱他的粉丝认为这是一部风格集大成之作,反感者则视其为“旧瓶装新酒”,不免“为醋包饺子”的刻意之作。对于这种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少一分或许乏味,多一分又显造作。
那么,你眼中的《腓尼基计划》,是另一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传承之作,还是好莱坞版本的“国产贺岁片”呢?
发布于:福建省股票配资代理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