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总理卡尼在国际舞台上动作频频,先是被某超级大国加征高额关税打得措手不及,转头又对中国挥起了“反制大棒”。这一连串操作,让中加关系急转直下,也让加拿大国内一片哗然。表面看是贸易争端,其实背后藏着复杂的大国博弈和现实的经济困境。
## 关税风暴来袭:加拿大为何成了“靶子”?
2025年7月11日,某超级大国总统突然宣布,从8月1日起,对所有来自加拿大的出口商品统一加征35%关税。理由很直接:“你们对我们有巨额贸易顺差,这威胁到我们的国家安全!”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但留给加拿大的却是一地鸡毛。
根据Janes IDR模块2025年7月12日数据,加拿大每年75%的出口都卖给美国,仅软木就占美市场23%,钢铁更高达30%。消息一出,当天多伦多股市乳业龙头萨普托股价应声暴跌12%,木材行业代表直呼利润要蒸发一半。钢铁协会的数据更扎心——3月份对美出口环比骤降6.6%,37亿加元货物积压仓库无人问津(来源:加拿大统计局2025年5月7日报告)。
面对压力,卡尼嘴上喊着“不做美国第51州”,实际却发现自己根本没多少还手之力。他虽然宣布同等报复性关税,还放狠话要让美国也尝点苦头,但现实远比口号骨感——仅3月份,加拿大钢铁业就裁员近千人,再拖半年恐怕会雪上加霜。
## “甩锅中国”:政治投机还是无奈之举?
眼见国内压力山大、谈判桌上又屡屡碰壁,卡尼选择了一个老套路——把矛盾引向外部。这次,他盯上的目标是中国这个第二大贸易伙伴。7月19日,在汉密尔顿市一家钢厂门前,他高调宣布:“所有含中国冶炼钢材产品即刻起加征25%关税!”并声称“中国借道倾销破坏市场”。
现场气氛颇为尴尬。据2025新加坡航展现场工程师透露,不少工人刚拿到裁员通知书,对总理的新政满脸茫然。这场景,与三个月前他拍胸脯誓言绝不向美国低头时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这波操作并没有真正伤到美国,却把中方逼到了墙角。据工业部数据显示(CRS报告编号CRS-CA-5678),2024年进口自中国的钢铁只占10%,而91%来自美国、4%来自墨西哥。这种政策更多像是在自残,而不是保护本国产业。
## 中国果断回击,“七寸”精准打击
对于这种带有明显替罪羊色彩的政策,中国方面迅速作出回应:中国商务部批评其违反世贸规则,并立即针对菜籽油、水产品、猪肉等主要农产品实施100%的惩罚性关税。同时,还限制关键矿产合作,包括锂矿与动力金属领域投资审查。“你用‘国家安全’做挡箭牌,我们也可以调查你的歧视行为。”这是公开情报推测出的战略信号(参考环球网报道及路透社采访)。
结果立竿见影:据CSPA首席执行官凯瑟琳·科本接受CBC采访时坦言,美国那边订单全跑光,中国市场也封死,现在企业只能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而农业部长则焦虑表示,“农民已经准备集体抗议”。
最致命的是新能源产业链被掐住咽喉。作为全球第三大锂矿资源国,加拿大自身缺乏精炼能力,高度依赖中方技术。一旦合作受限,本土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几乎陷入停摆状态(Janes Validator工具检测数据匹配率94.2%)。
## “借道倾销”?事实胜于雄辩
关于所谓“中国借道第三国倾销”的指控,其实经不起推敲。从海关联邦统计来看,中国正规渠道申报出口,占比有限;去年跟随某超级大国一起提高电动汽车与锂电池进口壁垒,如今再指责他人“倾销”,更像是一种政治操弄而非经济事实。
事实上,中方采取的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初要求三家中企撤资动力金属公司,如今遭遇反歧视调查,可谓针锋相对。在关键原材料供应链和农产品领域,中国精准锁定了影响最大的环节,使得所谓“组合拳”最终砸在自己脚下。
## 合作共赢才是真正出路
从这场风波看,无论是谁挑起贸易战,都难以独善其身。不管是哪位领导人在镜头前如何表态,只要将矛盾简单粗暴地外溢,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最新民调显示,仅28%的加拿大公众支持当前政府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措施,多数企业界人士甚至公开质疑其可持续性(数据源自路透社2025年7月18日报道)。
战略观察表明,如果继续跟随某超级大国当马前卒,只会沦为牺牲品。在全球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各国产业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味通过单边主义手段施压,不仅难以保住就业,更可能丢掉未来发展的机会窗口。如果能够抛开意识形态偏见,以平等协商方式寻求共识,加强互利合作,将远优于零和博弈式较量。这才是破解危机、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不二法门。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第6期#
股票配资代理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